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口市推进水网建设贯彻落实《河北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》工作方案(2025-2026年)的通知
体裁分类: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号:张政办函〔2025〕19号
各县、区人民政府,市直有关部门:
《张家口市推进水网建设贯彻落实<河北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>工作方案(2025-2026年)》已经市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。
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5年3月24日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关于水网建设工作安排和《河北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》有关要求,加快建设张家口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,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、流域防洪减灾、水生态系统保护三大水网建设核心任务,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工作基础
(一)河流水系
张家口市总面积3.68万平方公里,分属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内陆河、滦河、大清河五大水系。永定河水系主要位于我市中部和南部,流域面积1.76万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47.7%,主要有桑干河、洋河两大支流,于怀来县桑园镇夹河村汇合后始称永定河,最后汇入官厅水库。潮白河水系主要位于我市东部,流域面积0.56万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15.2%,有黑河、白河、红河三大支流,汇合后注入密云水库。内陆河水系主要位于我市北部坝上地区,流域面积1.16万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31.5%。滦河水系位于我市东北部,流域面积0.09万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2.6%,出市界后经承德市、唐山市入渤海。大清河水系位于我市最南端,流域面积0.11万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3%,向南注入拒马河。
全市现有水库75座,其中:大型水库2座(友谊水库和云州水库),中型水库8座,小型水库65座,合计总库容6.71亿立方米。现有河流215条,总长6129公里。在册湖泊(淖)24个。
(二)水资源
水资源总量:根据河北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,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.44亿立方米,其中:地表水资源量8.87亿立方米,地下水资源量10.76亿立方米,重复计算量4.19亿立方米。
现状用水量:根据《张家口市2024年水资源直报》统计,全市总供用水量6.95亿立方米。从供水水源看,地下水4.79亿立方米,占总量68.9%;地表水1.56亿立方米,占总量22.5%;其他水源0.60 亿立方米,占总量 8.6%。从用水行业看,2024 年全市农业用水量 4.59 亿立方米,占总量66.0%;工业用水量0.57亿立方米,占总量 8.2%;生活用水量1.43亿立方米,占总量20.6%;生态用水量0.36 亿立方米,占总量 5.2%。
现状可供水量:根据“首都两区”规划确定全市用水控制目标,全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为8.8亿立方米。
二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,践行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聚焦党中央、国务院以及河北省委省政府、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关于水网建设的要求,围绕张家口市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,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,以“联网、补网、强链”为重点,以五大水系为基础,以重大水利工程为脉络,以水库湖淖为结点,织密水资源配置网,筑牢防洪排涝网,复苏河湖生态水网,打造数字孪生水网,加快构建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,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,循环通畅、调控有序”的张家口水网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,为河北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做出张家口贡献。
三、目标要求
到2026年,完成水网建设第一阶段工作任务。全市骨干水网格局基本形成,县级水网加快构建,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,用水总量控制在9.2亿立方米以下,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5.8亿立方米以下,可供水量明显增加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%以上,县级及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保证率达75%以上;水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,3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90%以上,县级及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提升至90%以上;水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,重点河湖生态流量(水量)全面保障,正常来水条件下地下水位保持稳定,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新名片;水网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,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化率大幅提升,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。
四、重点任务
(一)聚焦顶层设计,加快完善市县水网建设体系。
依托省、市水网建设规划,推进县级水网规划编制工作,确保2025年3月底前完成全部县级水网建设规划批复。积极推进市县水网先导区试点申报工作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(二)聚焦民生保障,织密空间均衡水资源配置网
1.完善引水供水体系
加快建设东洋河引水工程、尚义县地下水超采水源置换项目、沽源县平定堡河生态供水工程,谋划推进南洋河引水、云州调水二期前期工作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2.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
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、提高供水保障水平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,按照“抓关键、除隐患、促节水、补短板、提能力、强监管”的要求,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强渠系骨干工程达标建设,完善监测计量设施,推进灌区智能化改造,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保障程度,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,着力建设设施完善、用水高效、管理科学、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区。加快实施桑干河、水沟口、洪塘河、大洋河和小洋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3.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
落实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要求,统筹考虑本地地表水源、地下水源和域外水源,紧密结合常规水源建设,充分挖掘现有工程应急备用能力,加强联网联供、丰枯互济,建立多水源联合调度机制,制定应急供水方案,多措并举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。崇礼区、康保县、张北县、涿鹿县、尚义县、沽源县、阳原县等现状备用水源满足应急供水需求的县(区)应加强水源地保护,做好应急情况下不同用户的用水管控和临时水源调配;主城区、赤城县应推进地表水厂建设,加快水源置换,尽早将地下水转为备用水源;下花园、宣化、万全、蔚县、怀来、怀安等县(区)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(扩建)前期工作,提高应对突发水安全事件能力。(责任单位: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4.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
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,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,实施节水型城市、节水型社会建设。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、工业节水减排、城镇节水降损,加强再生水、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。加强海绵城市建设。推进水价水权改革、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水价综合改革,推动用水权市场化交易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财政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)
(三)聚焦防洪安全,筑牢江河安澜防洪排涝网
1.畅通行洪排涝通道
统筹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,通过采取合理的清淤疏浚、岸坡防护、稳定河势等综合措施,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,构建畅通的行洪排涝通道。2025年完成赤城潮白河上游段防洪治理,2026年完成蔚县壶流河等骨干河道治理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2.增强洪水调蓄能力
充分发挥山区水库第一道防线的王牌作用,切实提升水库削峰拦洪能力,最大程度减少下游防洪压力,加快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达效,增强永定河上游洪水调蓄能力。实施水库常态化安全鉴定、除险加固机制,对新出险的水库,实现发现一座,鉴定一座,除险加固一座。强化水库建设质量、运行管护监管,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长期良性运行。实施洋河水库清淤工程,推进云州水库清淤工程前期工作,有效恢复水库库容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3.城镇防洪达标建设
稳步推动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,2026年前,东库完成泄洪排沙洞、截流戗堤及围堰防渗墙、左岸连接路施工及坝体填筑、溢洪道边坡开挖支护、右岸上坝路部分工程;西库完成泄洪排沙洞、截流戗堤、溢洪道进水渠段、消能段、尾水段施工及坝体填筑、围堰防渗墙、右岸上坝道路部分工程建设内容。实施怀安县、阳原县、蔚县、万全区、宣化区、下花园区城镇防洪达标提升工程。通过对洋河、壶流河、西沙河、东沙河、南洋河、西洋河、城东河等河道实施清淤、新筑堤防、加高加固堤防等措施,推进县城(区)防洪标准达标进程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4.加强山洪灾害防治
按照省水利厅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,立足加快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和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,组织16个山洪灾害防治县区实施项目建设,以小流域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“四预”能力提升为重点,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,完善“四预”功能,持续健全群测群防体系,不断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(四)聚焦保护修复,复苏蓝绿交织河湖生态网
1.加强河流生态水量调度
保障重要河流生态水量。以河流生态保护目标为引领,严格落实桑干河、洋河、白河等重要河流的生态水量控制目标。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2.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
不断夯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,持续巩固52.14万亩旱作雨养项目,采取抗旱保墒耕作方式,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发展农业生产,指导农民种植燕麦、荞麦、胡麻等抗旱耐旱作物。2025年坝上地区再退减8万亩水浇地,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000万立方米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3.增强水源涵养能力
坚持自然修复为主,人工治理为辅,在燕山-太行山、坝上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增强水源涵养功能。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。按照《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》(2022年修编),继续开展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市林业和草原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4.强化河湖管理和保护
充分利用卫星遥感、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,加强监控预警,及时发现并依法依规处置河湖库“四乱”苗头性问题,常态化、规范化推进河湖库“四乱”清理整治,保持河湖问题动态清零。统筹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、新农村建设、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建设、排污治污体系建设等,统筹区域内污染防治、产业发展、文旅建设等工作,打造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的和美乡村,因地制宜修复河湖自然空间形态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5.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
以“河安湖晏、水清鱼跃、岸绿景美、宜居宜业”为目标,统筹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文化,科学施策,综合施治,系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。2026年前因地制宜共建设4条(个)幸福河湖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)
(五)聚焦科技赋能,打造智能高效数字孪生网
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河湖视频监控系统、水文水资源监测点位、山洪灾害监测点位等,完善给排水、河湖空间、水土保持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设施,构建全市监测网络布局,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。2026年前结合水库建设、河道治理,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设施,推进水利业务支撑平台和水利业务应用一体化建设,加强水利云网融合。(责任单位:市水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)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强化组织领导
加强全市水网建设工作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,明确县(区)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职责分工,将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。建立完善沟通、协调、会商3项机制,畅通上下对接渠道,加强跨部门、跨地域协调联动,确保工作高效推动。通盘考虑、分区施策,科学研判产业发展、社会需求和生态状况,合理确定项目建设优先级和实施步骤,力争实现水网综合效益最大化。
(二)强化政策保障
按照“争取上级政策、完善本级配套”的总体思路,在项目立项审批、资金投入、土地落实、生态环境等方面多渠道、多方式争取上级政策支持。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,利用市场化手段,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。
(三)强化技术支撑
补齐技术短板、突破建设瓶颈,择优选择技术水平高、政治意识强的专家人才团队,确保重大水利项目的统筹规划、系统设计、建设实施、管理调度等各个环节在符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高效推进。培优培强技术人才队伍,打造水网建设“生力军”和“先锋队”,夯实本地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基础。
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